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69节(2 / 3)

卢霑眼里不揉沙子,听完依旧皱眉道:“中书此言诚是为国,只是如此,荆州王谦必然会作壁上观,我等并无力量逼迫皇后撤离行台啊。”

其实若说无力逼迫,倒也不一定。长安以及西北仍有皇帝军队的力量,如果能联合并州、冀州出兵发难,未必不能一较高下。但皇帝既然选择祭祀汾水,重修桓公渎,就是想坐下来,重新分配利益,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该得两斤大米一斤面,而完全不需要通过“造反有理”来解决。一旦涉及到用兵层面,那大家都将面临一斤大米白面都没有的局面,自然是挥刀相向,同时也浪费了一举攻克楚国的战机。

“若说全无力量,到也不一定。”徐宁此时站了出来,“陛下,臣有一法,或可一试。”

元澈示意让徐宁继续。

徐宁道:“世族平衡陛下或许难以插手,但百姓户籍未必不能做些文章。臣曾听闻玄能法师与陛下颇有缘法,且其人在司州也曾布施恩慈,讲经论法,门徒众多。与其置此力虚散,何不化为国用?臣以为可在州郡下设立僧曹,立僧祇户。”

“去年司州大旱,郡府救济不及,理应责问。不若借此机会设立僧曹,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,即为僧祇户,粟为僧祇粟。丰年众人积粮于都仓,供奉僧众,广播教化,至于俭岁,则赈给饥民,不取分利。此制可设于全国,不仅限于司州。据臣所知,贫民与世族供奉释家本就不少,不如立法规范,也是国民两便。若司州反对,则不容于时流。若司州同意,则陛下可令玄能派遣僧侣下至郡县,所掌民力,也甚为可观啊。”

魏钰庭听罢,却当即出列道:“陛下,此法虽可破司州之局,然长远来看却十分不利。天下多虞,王役尤甚,若立僧祇户,或有百姓世族假慕沙门,以避徭役,使趋利者猥滥。如此抬高沙门,自中国之有佛法,未之有也!”

徐宁则道:“中书,卑职所言也是权宜之计,待来日自然废之。如若不然,陛下祭祀汾水如何成行?即便成行,待祭祀后也无力驻留行台,不过见所见去罢了。”

魏钰庭不好说什么,只拱手道:“既如此,请陛下圣断吧。”

此行是祭祀汾水,适当引入宗教,也是给君主自身的合法性披上一层光亮的外衣,增加天赋君权的神圣性。

然而元澈手中却捻动着金蝉子,脑海中则是曾经的噩梦,思索良久后才道:“可以暂行此法,若多弊端,废除即可。玄能法师乃德高望重之人,统御诸僧,也都洁身清欲,颇有操尚。若能使其执掌僧曹,想必也能布善广仁。朕任用卿等,也是此意。”

魏钰庭听罢却不免有些语噎,同时也有些担忧。他们执掌权力,所以便应布善广仁,为人臣之表?隐藏在寒门清流背后的种种力量与身边的两位寒门巨擘、包括自己都在告诉他自己,这太过理想。仁慈与道德的来源是对世道的责任感,而绝非权力。

“此外还有一事。”元澈指了指最后一道奏疏,“镇东将军请求为朕出使兖州,封禅泰山,不知众卿如何看?”

迷惑

门阀当政的时代, 皇室封禅绝非易事。山川大泽多已没入当地豪族家业,公有与似有的暧昧边界,很难彻底打破。

先帝时期便有时任地方官员示好皇帝, 请求封禅嵩山。但朝廷上仍是关陇世族当政,对于在关陇境内的嵩山有着难以明说的占有感。最终, 此事以新帝登基, 德业未彰之名,在廷议上罢议了此事。坦言之,乃是整个门阀对皇权的藐视, 也不愿意看到皇帝封禅以正天命。

除此之外,封禅之论也倡自于谶纬学, 此多出于大儒世家。东汉光武帝曾特定其为“内学”,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。然而成业萧何, 败也萧何,东汉一脉的桓灵二帝在维护皇权的时候, 便一直被掌握谶纬的世家们碾着打。至今,谶纬学仍把持在几家大儒的手里。

封禅为大典礼, 而封禅文为大著作, 因此封禅文特出一门,文体也十分郑重。即便找卫、柳等世家名流,甚至于南方的顾、陆都不能为之。“颂德铭勋, 乃鸿笔耳”,这便是对封禅文的最高要求。如果元澈想要仰赖魏钰庭等人,根本就无法完成此事。

如今朝廷局势略有不同, 经过几次的清洗, 关陇世族的声势已不强劲。祭祀汾水这种礼仪并不算什么,规格较高的封禅山岳也可尽力为之。譬如司州境内, 皇帝如果强硬要求封禅嵩山,也不是不可以。然而此次却由镇东将军亲自直议封禅,又是泰山岱宗,不禁挑逗起整个皇室对于承接天命的炽热之心。

“自古封禅不易。”卢霑最先道,“吴家乃是兖州世族,泰山位于兖州泰山郡,有本土世族出面,许多事情便好办的多。”

魏钰庭却仍满腹忧虑:“陛下若想要此封禅,自然能成,但臣以为,也要考量吴家为何要作此举,封禅之后又会有什么后果?”

“吴家为何为此中书何故不明?”徐宁朗声插进话来,“吴氏小儿眼见伐楚难得分润,故而前来邀好。”

“若仅如此,那倒好说。”魏钰庭道,“只是封禅泰山与封禅嵩山倒有不同。所谓‘因高告高’,泰山最高,是以为人神相通最佳之所。因此历代帝王或因异姓登位,或因天下一统,皆封泰山,是以告天下太平功成,以此求神灵护佑,国泰民安。”

“陛下履及,将要伐楚,天下一统之功乃是可见。吴家诚诚相请,若陛下应允,来年伐楚则不可不有吴家,因此还望陛下三思。”

元澈本对吴淼有所愧疚,但无论是伐楚功勋也好,封禅殊荣也罢,作为帝王也难以等闲对待,因此思来想去还是提出了一个折中之法。

“正式封禅大礼倒不必急。”元澈笑着摇了摇头,“但可暂遣镇东将军东行,替朕巡视岱宗,且为通枋头、桓公渎,济水也需考察。”

皇帝是否要亲临泰山倒不重要,毕竟历朝历代帝王真正实地到泰山封禅,并留有铭功石刻的也不过三位,秦始皇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。元澈再糊涂,也知道自身功业不可能与此三人比肩。但退而求其次,却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。

“陛下此计妙啊!”卢霑激动地望向御座,“吴家小儿既要求取名分,陛下便给他一个名分。届时吴玥离开洛阳,陛下东巡,强邀皇后西归,取消行台,阻力也会小上许多。且吴玥只是替陛下巡查而已,若时日久,伐楚征调一时半会也赶不上。即便来日南下参战,势位也难以与征发拜将同日而语。”

元澈也淡淡一笑:“既如此那便快去办吧。另外玄能法师虽是沙门,但此次朕要以安车之礼将其征辟入朝。徐宁,这件事便由你和汝南王交涉,不得有疏漏。”

长安方面的反馈如此迅速,陆昭也颇为惊讶。然而当她听说长安要增加僧曹,且玄能已被安车之礼接入西都时,也是错愕万分,枯坐片刻后,方才转头问旁边的信使:“此议是谁提的?他是活腻了,要引得天下大乱?”

“是中书侍郎徐宁,不过如今只怕不同了。陛下加徐宁散骑常侍之衔,兼领右千牛卫将军,先在雍州主持此事。给玄能法师的头衔也出来了,封沙门统,执掌各地僧曹事宜。僧祇户每户女子要增织帛布一匹,岁输粮六十斛。其中有富商之家,但目前僧祇户多以罪犯官奴充任。”

陆昭倏而冷笑:“忽叹九品中正之日短,太武灭佛之心慈啊。”

且不说增织帛布一匹已是较重的负担,从最崇高的国宪再到地方,最后再到所有人尊姓的潜规则,每一层的规矩与上一层相较,都会存在更多的冲突,本质也会更加堕落。僧曹冒利,索取赢息,不计水旱,或翻改券契,侵害贫下,这些虽然目前不曾发生,但陆昭却可以想象得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