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41节(1 / 2)

而且还有靖康耻这把剑悬在头顶上,总归是让人难以心安。

但他不能直接就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。

因为赵骏说过,大臣们的利益并不一致,只不过他们暂时在赵祯面前抛弃立场,联合在了一起而已。

如果将来自己做了什么有损他们利益的事情,说不好可能会造成比较麻烦的后果。

比如把赵骏的事情捅出去,或者在暗中使绊子,阻挠改革发展。

所以他需要大臣们表个态,也算是一次试探。

而且赵祯听了这么多天的课,也已经明白了分蛋糕的意思。

他在考虑未来等赵骏眼睛恢复,并且成功拿下赵骏之后,就开始商议着进行庆历新政改革的事宜。

到时候他希望赵骏能拿出一个方案出来,看能不能把吕夷简、王曾、范仲淹等人说服,让他们形成一个利益集团。

现在这些人其实也仅仅只是依靠有赵骏出现,在赵祯的影响下,短暂地站在一起而已。

实际上这些天朝堂斗争也能看得出来,他们只是貌合神离罢了。

去年李迪集团和吕夷简集团斗法,吕夷简把李迪赶出朝堂才过去没多久,今年就又有了新内斗。

范仲淹集团和吕夷简集团不对付。

王曾集团和吕夷简集团同样不对付。

而王随跟盛度两人则在旁边看戏。

赵祯不蠢,作为宋代有名的明君,即便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上也能勉强排进前三十左右的皇帝,他只是性格比较软一点,为人仁厚,不代表他是个真傻子。

他希望手底下这群大臣们能放下党争,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,所以就想着看能不能把他们利益集中起来解决。

可惜的是他感觉自己没有赵骏看得清晰,也没有那个能力。

就只能等赵骏眼睛恢复之后再说了。

“朕也赞同诸公的想法,大宋若想长治久安,就必须要让国家强盛,赵骏说过,现在这个时期,西方比我们远远落后,我们的科技水平,位居世界第一。”

赵祯环顾众人说道:“若是要强盛,就首先需要有规划。像赵骏嘴里说的那位慈父一样,对国家进行制度变革,咱们先讨论一下,该如何才能进行制度变动,发展壮大起来。”

在这一刻,赵祯心里有了梦想。

人如果没有梦想,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。

而人一旦有了梦想,就不再是一条咸鱼,而是一条有梦想的咸鱼。

赵祯打算做一条有梦想的咸鱼。

他想要让大宋强盛,让大宋不再被后世谩骂,让大宋的旗帜,插满整个世界!

大宋不能没有赵骏

观稼殿内,按照往日,上午早朝之后,不管是皇帝还是宰相,都会回去稍微休息一下,然后开始今天的政务。

宰相去政事堂理政,皇帝就自由一点,勤政的就去延和殿批阅奏折,不过到赵祯时期,改为了崇德殿。

所以这个时候三相三参等宰相不可能在后苑的观稼殿,这里在以前也不可能是他们能来的地方。

但此刻大宋这帮群臣们,却在观稼殿这个原本不起眼,只有每年农桑做做样子的殿宇当中,开起了一次能改变未来大宋的会议。

赵祯坐在观稼殿殿上方的太师椅上,由于这不是正经朝会,他让王守忠搬了几把椅子放在下面,诸多大臣们左右坐好。

恰在这个时候,范仲淹也走进来,向赵祯行礼道:“官家。”

赵祯就问道:“赵骏呢?”

“大抵是累了,现在稍微睡一会儿。”

范仲淹回答道。

“嗯。”

赵祯点点头:“范卿来得正好,一起坐下聊聊吧。”

“谢陛下。”

范仲淹就坐在了最下面的那把椅子上。

虽说他敢叫板宰相,但现在他毕竟只是个秘书少监,官位最低,自然只能坐在末座。

等他落座之后,赵祯才环顾众人,开口说道:“赵骏到大宋来,已经一月余,太医说,他的病情快则十天半月,慢则再过一月,大抵就能养好。他眼睛睁开的时候,估计是瞒不住了。”

“至少我们能确定,他在眼睛看不见的这段时间里,说的所有话都是真话……”

吕夷简略微迟疑。

因为他忽然想起了这段时间里赵骏可没少逮着赵祯一家人骂,骂完赵祯本人再骂他爷爷,说的脏话一次比一次难听。

要是所有话都是真话的话,那岂不是赵祯是二傻子蠢笨驴加老色皮贱骨头?

所以吕夷简一下子就有点后悔自己为啥要接这个茬了。

好在赵祯当时没想这么多,点头应下道:“嗯,不错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未来的事情,诸公觉得,如今我们大宋要想强盛,改变靖康耻之事,应该如何?”

范仲淹一听顿时来了精神,立马说道:“官家,自然是矫国革俗,去疴除弊。昔年秦国困顿,有商君变法,才有秦国强盛,最终一统天下。一时之势,只能一时之法。若不思变通,死守祖宗之法,焉能长久?”

“嗯。”

所有人听了都点点头,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事情。

赵祯看着自己这位未来的改革大将,充满希望地问道:“范卿觉得,我们应该从何做起?”

范仲淹想了想道:“大宋已经病得太久,正如赵骏所言,国库支余几乎全用于军队开支,可养的兵马毫无战力,后来被西夏连连战败,足可见里面的弊端。”

“唔。”

赵祯微微沉吟。

吕夷简眉头一皱,语气颇重地质问道:“你还想改革军制?”

这话一出,令范仲淹脸色大变。

大宋军制是当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留下,除了边兵以及留守各州的地方厢军以外,主要的军队都集中在汴梁,也就是禁军。

刚开始的时候禁军数量并不多,但到宋仁宗时期,禁军已经发展到了八十多万。

因为北宋起义太多,朝廷就招安,招安的人就全塞进禁军里,结果人员就越来越臃肿,兵马数量急剧增加。

本身宋朝有钱,如果能够把这八十万禁军训练成精锐部队也是好事。

毕竟禁军除了负责汴梁的安全以外,还要去边境打仗,那么多人用得好的话,暴打西夏和辽国不是问题。

然而宋朝皇帝又不放心把军队交给将领,所以平时这些禁军训练就由那些教头负责,也就是林冲这帮人,并不会给将领兵权。

等到打仗的时候,皇帝才会让枢密院调兵,再派遣将领领导这些士兵去边境,结果造成了“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”的情况,严重危害了禁军的战斗力。

但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,那就是兵权彻底掌握在皇帝手里,完全杜绝了五代十国那样将领倾覆政权的可能。

所以如果改革军制的话,就会触及到皇权的底线。

范仲淹再蠢也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,连忙否认道:“自然不是,三冗之害,我想诸位比谁都清楚,赵骏也说了,若是强行拔除,无异于葬送国家,因而急需缓图,先以冗官为主。”

“呵呵。”

吕夷简立即针锋相对道:“你没听赵骏说的吗?若是改革吏治,就是先让百官们革了自己,谁会答应?赵骏难道没有告诉你,未来你庆历新政,会有多少人反对?多少人对你群起而攻?”

范仲淹牛脾气上来,立即顶了回去道:“哪又如何?我从不惧怕。赵骏说了,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