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96节(1 / 2)

赵骏就说道:“景深不足,我们还是坐两排一起拍吧,官家坐在最中间,我们站两排站在官家身后就行。”

“好。”

“里面光线也不好,去外面吧。”

“走走走。”

大家非常期待,便纷纷走出屋子。

王守忠把赵祯的椅子拿出来,放在了崇政殿殿外的大理石台阶下。

赵祯过来坐下,赵骏和晏殊分别站在他的两侧。

其余宰相亦都列成两排,前面的站在赵祯后侧,后面的则站在第一个台阶上,略微高前排一个脑袋。

所有人都站得笔直,他们穿的不是公服,早就已经是中山装或者青年装。

模样显得更加蓬勃朝气,哪怕都是中年或者老年人,却完全不像后世清朝时期,那些穿着清朝官服的官员拍照时候觉得的落后腐朽模样。

“准备拍摄了,闪光灯可能会刺眼,大家不用担心。”

苏颂钻入了暗箱里,随着转动镜头,等镜头当中大家的模样变得清晰之后,才对拿着闪光灯的助手比划了个手势。

接着。

“一!”

“二!”

“三!”

“咔嚓!”

闪光灯的剧烈白光闪耀,虽然有心理准备,但还是差点闪瞎众人的眼。

“唉哟,我这老花眼本来就得戴眼睛。”

“感觉看不见了。”

“稍微适应一下就好,先闭上眼睛,过几息再睁开。”

赵骏也被晃了一下,这感觉就像直视电焊机一样,但好在他有心理准备,倒很快适应过来。

苏颂等大家都差不多后就问:“陛下,诸公,还要拍个人照吗?”

“不拍了不拍了,眼睛都快瞎了。”

“那我也不拍了。”

“我拍一张吧。”

“刚才是历史上第一张合照,第一张单人照应该由官家来。”

大家有的想拍,有的不想拍。

不过很快就把名额让给了赵祯,这历史上第一张单人照,自然得由他来。

赵祯也没有推让,就坐在椅子上说道:“那朕来拍第一张单人照。”

大家就分散开来,把位置让给赵祯一人。

很快苏颂又拍了一张。

接下来就是想拍的自己上去拍单人照,也有两三人合照的那种。

赵祯拍了两张就没拍了——那灯光确实晃眼。

他站起身走到赵骏身边,见他没有去拍单人照,好奇道:“大孙,怎么不去拍?”

“让他们先拍吧。”

赵骏笑了笑道:“我以前拍腻了,现在他们正处于新鲜感的时候,让他们过过瘾,以后还有很长时间可以拍呢。”

赵祯看过去,就看到大家一个个笑逐颜开。

即便是那些之前说不想拍单人照的,适应了闪光灯后,也都纷纷凑了过去,厚着脸皮说再来一张。

橙色的暖阳洒下来,洋溢在每个人的笑脸上。

恍惚间,就好像一抹金色的余晖。

不知不觉,已经过去了十八个年头。

政制院都换了几茬。

最初的老人,也只剩下晏殊与范仲淹。

吕夷简,王曾、盛度、王随等人相继离世,看不到如今的大宋。

剩余的人,也都老去,不知道何时会走入坟墓里。

曾经的那些回忆如潮水般涌来。

吕夷简的循循善诱。

王曾的谆谆教导。

盛度的诲人不倦。

王随的宽容随和。

他们的模样和笑脸,都好似历历在目。

再看四周,老臣都已白发。

就连赵骏都两鬓斑白,面容略显沧桑。

赵祯不知道为何有些伤感,轻声说道:“若是时间就像照片一样,能够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该多好。”

赵骏站在他身边,亦是轻声道:“时间不能定格,但历史会,历史会永远记住我们,记住我们曾经的风华正茂,记住我们未来为大宋崛起的呕心沥血,记住我们死后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焕然一新,这,便足矣。”

“走吧,我们祖孙也一起拍一张合照。”

赵祯拉上了赵骏的手。

二人走到镜头前,这次赵祯不再坐下。

“咔嚓!”

在换了一张感光材料板后,苏颂再次按响了快门。

画面中,赵骏和赵祯都露出笑容,模样也不似刚才拍合照那么严肃。

两个人并排站着,好像是一对兄弟。

时间。

便在这一刻静止。

不知道未来。

它又会走向何方。

(完)

番外一,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

宋庆历二十五年春二月,宋军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,灭杨氏政权,收取云南。

这些年赵骏一直致力于让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。

但大理却是最大的阻碍。

原因无它,因为在前些年大宋在国际形势极差,连高丽都背弃的情况了,只有大理还在力挺。

虽然这跟地缘政治有关,高丽实打实受到辽国威胁,大理却偏安西南方,不可能与辽国走得太近,只会跟紧大宋的步伐。

然而不管怎么样,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袭扰大宋边境的情况下,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,已经非常难能可贵。

所以在大义名分上,大宋就不可能对大理下手,只能想别的办法。

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
大理国并非内部稳定铁板一块,其中权臣高氏把持朝政,外部杨氏虎视耽眈,国主段思廉已经无力掌控局势。

终于到了宋庆历二十三年,公元 1063 年杨氏发起叛乱,兵马浩浩荡荡杀向大理首都。

段思廉根本无法阻挡,便只能求助于高氏。

相比于大宋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,大理的政治环境其实还是以部落制。

高氏和杨氏都是大理内部最强大的部落之一,其余诸多部落首领以国君段氏、宰相高氏和前朝大义宁遗族杨氏马首是瞻。

后来段氏和杨氏都日益衰落,高氏强势崛起,掌控了整个大理国权势,令段氏和杨氏都十分忌惮。

于是杨氏铤而走险,杨家首领杨允贤发动叛乱,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高氏。

历史上这次叛乱最终被高氏平定,并没有掀起太大浪花,甚至帮助高氏奠定政权,曾短暂废除段氏,自立为王。

然而这一次杨氏不知道为什么兵精粮足,装备也非常充足,与高氏鏖战两年,最终把高氏击败,进军羊苴咩城,废除段氏,重建大义宁国。

可还没等杨氏高兴太久,宋军神兵天降,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扫除了整个云南,将杨氏复兴的大义宁国消灭。

消息迅速传回汴梁。

二月下旬,汴梁下起了大雨,豆大的雨滴洒落,乌云遮蔽了天空。

潮水在很短的时间内汹涌上涨,淹没了用混凝土浇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风光带,水位离岸上已经不足一丈。

不过得益于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,包括惠民河、新渠、广济渠、金水河等河流,不管是以前的运河还是新修的运河,统统都加加固,因此并未发生水灾。

反倒是春雨时节,堤坝两岸杨柳飘飘,画桥岸晓风残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