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还跟老太太说呢:
“您哪,也别有顾虑,我那些大侄子小孙子不是想来亲近亲近我吗?让来呗,就带到这儿,全都给我种地来,谁种的好我就喜欢谁,您就替孙儿打赏谁,咱就多亲近谁,也不怕哪个误会什么,这就是我的标准!”
免得老太太身边孤孤单单,还怕多亲近哪个晚辈几分,让外面有了错误的认知。
“行,下午就让明姑去办。”老太太应的爽快。
她老人家这会儿穿的跟个农家老太太似的,拿着小锄头威风凛凛的巡视这片暖棚里的一根一苗。面色红润,可比往日瞧着精神多了。
明姑笑盈盈等在田埂上,见老太太路过,递上一盏蜜水瞧着她喝了,打趣道:
“您这宝贝地也不叫奴才们踏足,前儿奴婢还说就您和王爷两人打理,多累得慌呀,这不就有人抢着帮忙来了,正正好呢!”
皇帝大老远的听了个尾音,笑着进来:
“朕瞧着不若直接将这儿改成皇家亲耕园,日后咱们老高家子弟,谁一年种不出三石粮食两筐菜,就不配领宗室的俸禄。”
秋东一听就知道他这大伯的抠门脾气又犯了,他不但不劝,还火上浇油:
“是极是极,宗室家家占着那么大的园子,空着也是浪费,不若改造改造,干点实际的。倘若谁家种的粮食能自给自足,那就是为陛下您分忧,可得大大的嘉奖!”
皇帝觉得这个主意简直出到他心坎儿上去了,宗室枝繁叶茂,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,白拿俸禄不干事的不知凡几,每每皇帝都心疼的直抽抽。
他立马举一反三,络腮胡一动一动的,吐出了让大魏宗室往后黑着脸咬牙坚持三百年的好习惯:
“赶明儿就让宗室挨个儿进宫学习,小东你有经验,就负责教导。哪个学得快,种得好,朕便允许他们在亲耕园边上有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地。”
秋东竖起大拇指,他大伯不愧是做皇帝的料,反应就是快,亲耕园在哪儿?那是在老太后居住的怡园里,在这里头有块属于自家的地,经常在老太后面前刷存在感还是难事吗?
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,秋东提醒他:
“是了是了,咱们打下丘城容易,想要治理却难,那里百姓以耕种为生,不似咱们水草风貌,以放牧为主,就得选个懂那边风俗乡情的官员去治理。
正好这农业啊就是百业,学好种地的同时,什么家禽蓄养,房屋建造,水泥瓦匠,打菜刀锄头,织布缝衣,种树养蚕的,就都学会了,也就可以放心安排过去治理了。”
老太后眼睛一亮,见大孙子三言两语间解决了困扰皇帝多日的问题,心道这孩子留在怡园陪她真是委屈了,看来得尽快放他出宫去扑腾。
面上哼笑:
“想的挺美,我的怡园这就被你们三两下给分出去了?”
重操旧业
皇帝是个非常有执行力的性子, 才做了决定,第二日一早就有一溜儿宗室小辈们站在怡园外头求见英亲王。
英亲王秋东正一口小米粥一口小笼包,吃的是老太后特意找来的周朝厨子做的早食, 闻言不可思议的看老管家:
“这是卯时初没错吧?”
刚早上五点,要不是老太后上了年纪醒得早, 他得陪老人家一块儿下地,这会儿还在被窝里睡的正香呢, 这个点儿过来, 不得半夜三点起来收拾准备啊?
老管家给他调了一个醋汁, 闻言笑的非常矜持:
“咱们陛下御下有方。”
不管宗室私底下怎么闹, 但对陛下向来言听计从。陛下有令,他们有其他意见也得憋着。
秋东明白了,这不就是怕皇帝怕的要死嘛, 怂也能被说的如此清晰脱俗。
“肯定都没吃早食,还都是些正长身体的小孩子呢, 让厨房多备些一块儿吃吧, 备他们吃惯了的, 不必与我这边一样。”
这群猴孩子各个都是家里娇生惯养的小爷,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, 本来半夜爬起来熬到这会儿就又困又饿, 见有吃的, 哪儿还顾得上矜持, 撒丫子就吃。
沉稳些的还像模像样到秋东跟前感谢一番,有那在家闹腾惯了的, 直接在院子里就喊开了:
“谢谢叔爷爷!”
“多谢叔父!”
“谢谢王爷!”
喊什么的都有, 秋东也不紧不慢应着,猴孩子见多了也就习惯了, 从太学到家里,他一路跟猴孩子打交道过来,这几个还不够看。
他其实还挺纳闷儿:“怎么来的都是半大小子?”
就不信他皇帝大伯的抠门脾性还会有针对性的发,只选择对半大小子重拳出击,竟然还神奇的体谅起上了年纪之人。
老管家闻言笑的就更矜持了:
“宗室各位主子们也都是有脸面的的尊贵人。”
哦,合着那些人的怂也是有选择性的,皇帝让他们进宫种地,那些人里有的从辈分儿上讲都能给秋东当爷爷了,家里重孙子都有一打,让他们放下身段儿跟在秋东身后学种地,不说体力能不能跟得上,单就面子上来讲都过不去。
所以,为了应付皇帝的的命令,就打发家里小辈来了。
合着真以为皇帝让他们进宫种地,是为了省那两口粮食的?他这皇帝大伯抠门的形象是有多深入人心!
秋东放下筷子漱口,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好,只不过将来年轻人有了差事,希望老人家们不要后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