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5节(1 / 2)

&esp;&esp;等咱老了干不动了,乖孙也长大了,就由他替标儿分担政务。
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他看了看陈景恪。

&esp;&esp;还有景恪在,也能帮标儿分担一些政务。

&esp;&esp;什么叫肱股之臣,这才是。

&esp;&esp;不是一味的反对咱,而是在看出咱的问题在哪之后,还能帮咱想到问题。

&esp;&esp;这个闺女,嫁的可太值了啊。

&esp;&esp;不过此事非同小可,朱元璋也没有轻易就做出决定。

&esp;&esp;他需要和人商量一下细节。

&esp;&esp;那么谁最合适呢?

&esp;&esp;满朝文武看了一遍,唯有徐达。

&esp;&esp;而且他还有个身份,燕王朱棣的岳父。

&esp;&esp;如果朱棣能封王建制,对徐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。

&esp;&esp;汤和倒也忠心,可他能力是真不行,而且性格也有很大缺陷。

&esp;&esp;以前还有个李善长,只可惜。

&esp;&esp;算了,不提他了。

&esp;&esp;于是他让人将徐达找来,将境外封王之事说了一下。

&esp;&esp;徐达听完之后,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一个身影:

&esp;&esp;“上位,此法可是景恪所献?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笑道:“除了他还能有谁,你说此法是否可行?”

&esp;&esp;徐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,而是说道:

&esp;&esp;“军功爵制、开海、封王建制……景恪的野心比你我可都要大啊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颔首道:“从他鼓动咱编写《华夏简史》,咱就看出他的野心了。”

&esp;&esp;“非为一家一户计……心里装的是华夏族群。”

&esp;&esp;“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华夏更加强大……”

&esp;&esp;徐达状似不经意的说道:“现在大明就是华夏正统,大明强大,华夏就强盛。”

&esp;&esp;“华夏强盛,大明也能威加海内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笑道:“你放心好了,这个道理咱还是懂的。”

&esp;&esp;“他想壮大华夏,就只能依靠大明。”

&esp;&esp;“将诸藩王封在化外之地,用不了百年,那里就会变成华夏领土。”

&esp;&esp;“就算咱的子孙失了国,继任的依然是华夏子孙。”

&esp;&esp;“肉终归是烂在了锅里面。”

&esp;&esp;“其实知道了他的想法,咱反而放下了心中的担忧。”

&esp;&esp;“咱不怕他有野心,就怕摸不透他想要什么。”

&esp;&esp;“既然他想要这个名,那咱就给他。”

&esp;&esp;“他要名,咱得利,各取所需。”

&esp;&esp;徐达也放下了担忧,敬佩的道:“还是上位看的透彻啊,我天天琢磨景恪在想什么。”

&esp;&esp;“只能猜到,他似乎对扩张很感兴趣,却一直想不明白他的目的。”

&esp;&esp;“像唐朝那样,领土广阔西至安西,北至北海,看起来很厉害。”

&esp;&esp;“可一旦国内有变,这些东西转瞬就失去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劳民伤财,最后只落得一个虚名,又有何意义?”

&esp;&esp;“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,我的眼界还是太窄了。”

&esp;&esp;“我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隅之地,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叹道:“咱又何尝不是呢,当初咱还弄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呢。”

&esp;&esp;“现在想想,目光何其短浅啊。”

&esp;&esp;“咱也是和他接触多了,天天听他讲课。”

&esp;&esp;“一闲下来就琢磨他说的话做的事,慢慢的眼界就打开了。”

&esp;&esp;徐达笑道:“也将他的底裤给看穿了。”

&esp;&esp;这同样是陈景恪的话,将别人的底裤给看穿了。

&esp;&esp;他们觉得有趣,也学会了。

&esp;&esp;朱元璋也笑道:“是啊,天天琢磨,可不就将他给琢磨透了吗。”

&esp;&esp;“好了,现在你也知道他的打算了,觉得这个办法如何?”

&esp;&esp;徐达肯定的道:“好,此法我自然是赞同的,但需要谨慎施行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们的目的是扩张,不能羊肉没吃着,还惹了一身骚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所以我才找你商量啊,打仗你比咱在行。”

&esp;&esp;“以后没事儿就琢磨琢磨,此事该如何进行。”

&esp;&esp;徐达点点头道:“一切都要先等解决了北元之后才行,至少也要将北元打残,再无力南下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想了一下,说道:“景恪之前给我说了一个,永除草原隐患之法,你且听听是否可行。”

&esp;&esp;永除草原隐患?

&esp;&esp;徐达眼睛一亮,变得兴奋起来。

&esp;&esp;草原和中原的纷争进行了上千年,历朝历代想过很多办法,都未能解决。

&esp;&esp;若能在他们手里永除,那将是前所未有的大功绩啊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就将水泥筑城,划分区域安置北元各部落之法讲了一遍。

&esp;&esp;徐达如有所思的道:“划分区域安置各部落,看起来很像郡县制啊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对,就是郡县制,只不过草原上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安置。”

&esp;&esp;徐达沉思片刻,说道:“可行,蒙古人的优势就是游走不定,咱们的大军去了他们就迁走。”

&esp;&esp;“等咱们的大军撤走了,他们再赶着牛羊回来。”

&esp;&esp;“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,咱们能囤积粮草驻军,让他们永远都不敢回来。”

&esp;&esp;“咱们可以靠着修筑城池,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……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这是在军事上,在民政上城池依然很重要。”

&esp;&esp;“前人之所以未能在草原上施行郡县制,就是因为缺少城池。”

&esp;&esp;“没有城池就没办法长期驻军,没有军队的弹压,草原部落就不会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的各种政策,也无法在草原部落之中推行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