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“从这个角度看,赵少卿和耿将军是有大功的。”
&esp;&esp;“朝廷不可不封赏,否则寒了人心谁还敢为大明效力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连连点头:“好好好,雄英这话说的好啊。你们听听,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声音。”
&esp;&esp;“乖孙,你继续说。”
&esp;&esp;一激动,他当众又喊出了私下才用的称呼。
&esp;&esp;朱雄英脸色微红,装作若无其事的道:
&esp;&esp;“但他们未经允许就灭亡朝廷承认的藩属国,确实是有过错的。”
&esp;&esp;“正如诸位臣工所言,国有国法家有家规,若不加以惩治,恐人人效仿。”
&esp;&esp;群臣都不禁点头,这番话说到他们心缝里去了。
&esp;&esp;不将敌人打服了,敌人怎么可能会听你讲什么道德之言。
&esp;&esp;这个道理他们岂能不明白。
&esp;&esp;他们反对的也不是打,而是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打。
&esp;&esp;要是每个将领都学他们,用不了几年大明就要亡国了。
&esp;&esp;朱雄英最后总结道:“朝廷要赏罚分明……如此方能服众。”
&esp;&esp;“所以我以为,当封赏他们的功劳,但该有的惩处也不能少。”
&esp;&esp;“不过考虑到事出有因,且他们承担重任,不可乱了人心。”
&esp;&esp;“可以先封赏其功劳,惩罚等出使归来再补上也不迟。”
&esp;&esp;至于回来以后还罚不罚,那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。
&esp;&esp;事实上这就是重拿轻放了。
&esp;&esp;但他的话说的很委婉,将双方的情绪都照顾到了,大家反而都能接受。
&esp;&esp;当然,主要还是徐达铺垫的好。
&esp;&esp;文官集团也不想让赵秩的功劳被抹杀掉。
&esp;&esp;毕竟,文官主导的灭国,这是大明开国第一例。
&esp;&esp;他们必须要给自己人抬轿子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