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7节(2 / 2)

子负责,不归内阁管理。”

&esp;&esp;朱标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,颔首道:“甚合我意,内阁只是单纯的行政机构,不可过问其他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再说回内阁,给予其票拟和驳斥权。”

&esp;&esp;“上对天子负责,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。”

&esp;&esp;朱标再次颔首,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
&esp;&esp;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,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。

&esp;&esp;废除丞相府之后,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。

&esp;&esp;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。

&esp;&esp;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,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。

&esp;&esp;内阁制,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。

&esp;&esp;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,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。

&esp;&esp;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,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,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。

&esp;&esp;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,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。

&esp;&esp;而内阁没有了军权、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,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。

&esp;&esp;最主要的还是军权,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,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。

&esp;&esp;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,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。

&esp;&esp;“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,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,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。”

&esp;&esp;“设立中书司,掌诰敕、制诏等任务。”

&esp;&esp;“设立门下司,掌管政令传达,负责与各衙门对接。”

&esp;&esp;“……”

&esp;&esp;这套机构,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,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,糅合而成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自认为,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。

&esp;&esp;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,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,比他想的还要细致。

&esp;&esp;接着,陈景恪又对中枢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建议:

&esp;&esp;“站在九层高塔上的人,是无法看清地面上的细节的。”

&esp;&esp;“同理,中枢高官是无法真正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,很容易出现何不食肉糜的悲剧。”

&esp;&esp;“且边防也是国之大事,如果中枢官员对边关情况不了解,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。”

&esp;&esp;“要解决这个问题,只有一个办法,从选拔中枢官员上做文章。”

&esp;&esp;“官员必须有基层和边关地区的工作经验,才能出任中枢官员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个中枢官员,包含了六部侍郎、尚书以及内阁学士。”

&esp;&esp;这里的基层工作经验,不是去村里当村官,而是至少担任过县令。

&esp;&esp;朱标眉头微皱,说道:“恐会酿成李林甫旧祸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